Saturday, 27 February 2016

他不是真的要打人 (刊登于《孩子》杂志132期)








“噗”的一声,我感觉到头部一阵疼痛。在我还未回过神时,一个拳头再次往我脸上挥来,我马上往旁边一闪,成功避开一拳。

定睛一看,只见阿杰用他那双纯净的大眼睛充满期待地望着我,并拉我回去刚才的位置,想继续和我玩搔痒痒的游戏。

可当我们玩到一半时,突然他又挥起拳头打我,自我防卫的意识被启动,我很自然就用手挡住了。阿杰还是用他的大眼睛定定地看着我,嘴角微微扬起。

我选择远离他,因为我知道如果我给他反应,他会觉得更有趣,并将迎来他一连串的攻击。

接下来,我唱他平时爱唱的歌,并握着他的手,一边拍手,一边唱。慢慢地,他也跟着哼唱起来了,还反过来握着我的手拍,总算把刚才“暴力”的气氛缓和下来了。




不予反应,有益调整行为

九岁的阿杰(化名)是一名自闭儿,性格冲动,自我主张意识很强,只会用少许的语言来与人沟通,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弱。所以遇到无法如愿的事时,他往往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。

有时候只是大声哭喊、挥拳打人或丢东西,有时候则两者兼有,这得视他当下的情绪或状况。这些都可从他的表情和行为推断出来。

这一次当然不是他第一次打我。

还记得当初父母带着他来见我的时候,他一看到陌生的脸孔,就显得特别兴奋。他总会想尽办法打我,每当他举起手时,会先望着父母,当父母显得很紧张并喝止他的时候,他就会重重地打下来。接下来,就是父母严厉的责骂声。

除此之外,阿杰也喜欢往门外或窗外丢东西,反应和结果也和打人的行为一样。他并不会因为父母的责骂而减少这些行为,反而变本加厉。

当他看到自己的行为会引来别人夸张的表情和声音时,会显得特别兴奋。于是我建议父母忽视他的行为,不要责罚他,也不要给予表情和声音的反应。渐渐地,他打人和丢东西的行为减少了。

难以表达时,行为既是语言

然而他为什么要打人和丢东西呢?在“打”和“丢”的动作还未演变成“行为问题”前,他到底想通过这些动作告诉我们什么呢?

还记得有一次,我一如往常带他到超市买他爱吃的薯片,同时也让他学习等待、排队和付钱。可是,他那天的行为却异常。他一边走,一边踢经过的橱柜。付钱的时候,把手上的钱丢去地上,而且还把柜台摆卖的东西扫去地上,甚至还挥拳打我和经过的路人。

在回家的路上,他的行为更是一发不可收拾。在车内,不但随手捡到东西就丢,还不停打人。场面的混乱,使到我不能不阻止他。直到回到家,他才渐渐地平静下来。

我后来细细回想当时的情形,发现他曾有一刻不愿与我一起走进超市;他并不想买薯片,而是想吃薯条。原来,他并不是捣蛋,也不是想引人注意,他只不过通过行为表达了内心的欲望。

他无法用言语告诉我们,也不知道该如何让我们知道他内心的想法,唯有通过行为来表示他的不满,告诉我们这不是他想要的。

“行为问题”并非真的行为问题

特殊小孩通常面对语言沟通能力、理解能力、社会意识有限或感觉统合失调等问题。当他们无法说出内心所想、旁人无法理解他的需要或四周环境的某些因素使他们难以适从时,他们可能会陷入焦虑或恐慌之中,甚至会崩溃。

这时他们可能会借以动作或行为来表示,因而产生一些不当的行为,也就是一般人所认为的“行为问题”。

除了哭喊大叫以外,还可能出现暴力和自伤行为,譬如:打人、咬人、丢东西、打自己、用头撞墙、咬自己、狂抓耳朵。当他们选择用这些激烈的方式来表达时,也意味着他已经没有其他办法了,他内心所面对的痛苦也绝不比我们少。

孩子们的每一个行为都是有原因的,我们须细心观察和了解他们,并替他们找出原因。当我们了解之后,就更加懂得如何去应对、帮助,并和这些孩子相处。

有时候,在他们表达的过程里,也可能会得到其他刺激,像是被注射了兴奋剂,而形成另外一种问题。

就像阿杰打人一样,他原本只想要表达内心的想法,可是却被他人的反应(表情、声音或动作)所吸引,进而强化了他打人的行为,也导致另一个“行为问题”产生。

所以请带着好奇的态度,并当起孩子的侦探,把原因慢慢找出来,再持续的引导他们。“行为问题”原本并非真的行为问题,那是孩子和我们沟通的一种方式。如果缺乏了关注和了解,“沟通行为”就真的成为“行为问题”了。



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