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12 October 2018

面对特殊孩子的行为问题,骂与罚真的有用吗?(刊登于《孩子》杂志148期)




刊登于《孩子》杂志148期 教总出版(2018年9月发行)  标题:《我们都可以选择更好的互动方式》




特殊孩子的不当或偏差行为总是层出不穷。

我曾经被他们捏伤、被咬到淤青,也曾被挥拳打破眼镜,甚至被眼镜碎片划伤脸。

这些经验听来惨痛,但特殊孩子的这些行为我都可以理解。


特殊动作,引人注目

可是,欣欣有一个“坏”行为,每一次都令我觉得难以消受,那就是她喜欢往人的脸上吐口水。

每一次她与他人互动时,或正在辅助她完成某件事时,她都会突然往对方的脸上吐口水。接着,她会用一种期待的眼神看着对方。

我也发现,当她的母亲喝止或尝试阻止她吐口水时,她就会露出非常满意的笑容。

对于母亲生气的情绪,她完全不加以理会,即使被骂或处罚,她也毫不在乎。

她甚至会趁对方不留意的时候,再次“口沫横飞”。

显然,她是在引人注意。一旦对方给予她反应,无论是声音、动作或表情,她的目的即已达成。

于是,我尝试在她吐口水时,装作若无其事,不给予任何反应,并继续和她进行当下的活动,或开始另一个新的活动。

我发现,这个做法能减少她吐口水的次数。

可是,这方法有时候还是行不通!

当我不理会她时,她更想要挑战我。而不停地往我的脸上吐口水!


机智应对,双赢结果

终于,我忍无可忍,轻轻地将手放在她的嘴上,阻止她继续吐口水。当我将手移开时,她马上露出胜利的笑容。

看来,忽视她的行为,并不是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。

于是我仔细观察,发现了她吐口水前的前兆:她会把口水慢慢地挤到嘴边,然后再蠕动嘴唇,才把口水吐出来。

所以,我必须在她还未把口水吐出来前,转移她的注意力。

于是我想到了一个应对的妙计,那就是随身携带一把扇子。

扇子是我的保护扇,也是我的玩具。

每一次当我发现她想往我脸上吐口水时,我马上拿出扇子,并用扇子遮着我的脸。

结果我发现,当她看不到我的脸时,她就不会吐口水。

接着,我马上利用扇子和她玩躲猫猫的游戏,同时也会加上一些有趣的声音。

每当我移开扇子,让她看到我的脸时,她会对着我笑起来。这个法子果然不错!

当然,我偶尔还是来不及把扇子拿出来而中招。

但,这何尝不是一个新的转变?


态度如一,耐心引导

由此可见,只要态度如一,耐心地引导和给予孩子时间,孩子的行为必会有所改变。

扇子虽能阻止她往我的脸上吐口水,也是我们互动的玩具,但我真正想让她明白的是,她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得到注意力,并不是用吐口水这种方法。

一般上,当孩子出现不当或偏差行为时,成人的反应就是马上阻止或打骂孩子。

是对于思考能力较有限的特殊孩子来说,他未必能够理解父母打和骂他的用意和苦心。

简单来说,父母说教和训斥虽都有理,但孩子不一定听得懂或明白为什么不能这么做。

打骂虽然能够在当下阻止他们的不当行为,但那只是一时的阻吓,是成人严厉的语调、表情或动作让他们感到害怕。

所以,他们还是会用其他方法来得到成人的注意,然后新的行为问题就会出现。

想让孩子明白一些道理,不一定要用打骂或责罚的方式。

了解孩子做出不当行为的用意、观察他们在什么情况下会做出这些行为,然后利用一些小工具或变化方法,也能够慢慢地让孩子明白一些道理。



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