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5 June 2018

特殊孩子的“怪”与“坏",到底在告诉我们什么?(下篇)




刊登于《孩子》杂志146期 教总出版(2018年5月发行)  标题:《听,我的动作在说话!》下篇






当特殊孩子做出“异常”的行为时,很多成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:马上阻止和纠正他们的行为,要让他们变成“正常”的!

然而,我们往往发现,阻止不一定能减少他们的“异常”行为。很多时候,反而在无形中增强了孩子做的行为或他们不断重复此行为。在纠正他们的过程中,更可能需要一番痛苦的挣扎与搏斗。这种周而复始的“争斗”容易让人沮丧、难过与疲累。对孩子、对成人,对家庭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。

为什么如此用心引导孩子,却难以获得成效,甚至适得其反呢?



接受异样,确保无害即可

成人与孩子都需要彼此都感觉舒服的相处模式。在安全、平稳的情绪底下,孩子才更能够接受成人的引导。若不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,强求他们改掉“异常”行为,自然会导致“世纪大战”,让人抓狂又懊恼!

其实,我们看待特殊孩子的想法和态度,影响着我们如何应对孩子的“异常”行为,也深深影响着他们的行为。

而一直在成人与孩子之间纠缠的,就是“正常”与“异常”。

到底什么是“正常”?什么是“异常”?

通常我们会认为,与大多数人的行为不同,即是异常。然而,当情况反过来,一个“正常人”处身于一群自闭人士当中时,在他们的眼中,我们的行为才是异常。

“正常”与“异常”没有绝对的定义。既然如此,当我们面对孩子的各种行为时,何必一味抱着一定要改变他们的心态?何不打开胸怀,尝试去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?

当然,这并不意味我们必须接受他们所有的行为。我们必须考量:孩子的行为是否会对本身或身边的人带来危险或伤害?是否具有破坏性?


把掌控的权利还给孩子

接受并不是纵容,而是给予孩子掌控的权利。

当孩子感觉自己的意愿被尊重,可以增加孩子对多变的环境或情境的安全感时,孩子会渐渐开始用更具伸缩性的态度去看待事情,也开始慢慢接受他人的看法或建议。

有些特殊孩子害怕乘搭升降机,如果强行拉他进去,他会非常抗拒,甚至情绪崩溃,结果一发不可收拾。很多父母遇到此情形时,就不再让孩子乘搭升降机;有些则是逼孩子进去,希望孩子可以克服障碍。

这两种方式都欠缺妥当。

首先,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,给予他控制的权利,既然他拒绝乘搭升降机,就不必强迫他。之后,再想办法引导他,如:在孩子的面前进入升降机,等升降机关门片刻后,再从里面走出来。同时,也让他去了解或观察升降机的用处,再慢慢地鼓励他走进去。在细心的引导之下,相信孩子会慢慢克服他的障碍。


满足孩子真正的需求

接受,也不是放任不管。犹如以上的例子,我们可以根据行为的原因、孩子的特性、环境或情境,耐心地引导他们,并让他们的“异常”行为转化为“有意义的行动”。

上一期所提到的心心,她无论看到什么东西都会放入嘴巴里含着或咬起来。当她出现此行为时,我们介绍可以安心让她放入嘴巴咬或含着的替代物件,例如:坚果、甘蔗。这不但可以满足孩子的需求,也会减少因阻止而引起的不愉快。

此外,平日里,她也需要一些口腔的按摩,以缓和她这方面的需求。

有些自闭儿喜欢涂抹口水在手上。当孩子出现此行为时,可依据孩子的理解程度,告诉他不要抹在手上。

但是,孩子未必明白成人的言语,有时候他们也无法控制自己。所以我们可以建议他去洗手或用湿毛巾抹掉。

抹口水的行为会出现,也许是孩子想得到更多的触感,尤其是湿湿黏黏的感觉。因此,平时可以和孩子玩各种有触感刺激的游戏,例如:用浆糊黏东西、玩面粉糊、玩沙、粘土等。

如果平时能播出多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互动,或和孩子进行他感兴趣的活动,孩子会忘了把心思和时间放在这些行为上,那么这些行为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减少。

当孩子获得尊重和接纳,或在感官需求方面得到足够的满足感,相信怪异的行为就会慢慢消失或减少。


了解行为动机与原因

如果孩子是为了引起成人的注意,做出一些会带来危险、伤害和破坏性的行为,成人就得留意自己的反应。

很多时候,当孩子出现不当的行为时,成人都会责骂或处罚他们。这不但让孩子获得成人的注意,也在无形中增强了孩子的行为。

所以,当孩子做出不当的行为时,成人应该保持冷静,用平静语气和平淡的表情来回应。

相反地,当孩子做出好行为时,成人应该用兴奋以及夸张的声音和表情来赞扬或回应他,好让孩子明白他的这些行为可以得到父母的注意力。

当孩子坚持要做某件事,但身处的环境却不允许他这么做的时候,我们可与孩子进行他喜欢的活动,来转移他的注意力。

在孩子因无法如愿而闹情绪之前,把握时机,与孩子互动,或与他进行其他孩子喜欢的活动,或许就可以缓和孩子的情绪了。

在特殊孩子做出“异常”的行为时,不要慌,保持冷静、尝试去了解孩子行为的动机和原因,再想应对的方式,是重要的态度与原则。

让我们以接纳和尊重的方式,与特殊孩子一起成长吧!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