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23 August 2020

面对特殊人士时,我们可以怎么做?




刊登于《孩子》杂志158期 教总出版( 2020年7月发行)标题:他的障碍只是某个特征,不是全部




有一次在超市排队付钱时,看见隔我两排有个妈妈带着一个小男孩,也在排队付钱。

这个小男孩看上去有七、八岁,衣着整齐。他不停地喃喃自语,有时候大声,有时候小声。他会突然间哈哈笑起来,也会不时举起手在眼前摇晃。

他的妈妈则紧握他的另一只手,一直提醒他安静。

他的行为举止与自闭儿颇为相似,也难免引起旁人的注意。


善意微笑,就已足够

就在这个时候,排在这对母子前面的一个妈妈微笑着和小男孩的妈妈打招呼,还和她说起话来。接着,这个妈妈和小男孩打招呼,还叫身边的小女孩挥手,跟小男孩说“哈罗”。小男孩听见了,突然停下他不断摇晃的手,也一边挥手,一边说“哈罗”。

这个妈妈和小女孩善意的举动,来得正是时候,帮助原本担心孩子会打扰到四周人的这个母亲化解了尴尬。

有些人遇见特殊人士的时候,因不知该如何反应,所以会不知所措,或是假装看不见。当孩子注视着特殊人士时,担心孩子的注视会令对方觉得尴尬,所以阻止孩子继续观看。






这些反应反而令特殊人士及他们的亲人感到难堪,因为他们要的是得到大家的尊重和接纳,并希望大家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。

其实,一个善意的微笑或简单的问候就已经足够。这小女孩的妈妈就给了孩子很好的示范。

成人的示范或正向的引导,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很深远的影响。


障碍只是某方面的特征,不代表一个人的全部

当一般孩子看到坐轮椅而不用脚走路、用图片或手语沟通而不说话、耳朵上挂着助听器等的特殊人士时,可能会感到好奇或产生疑问。

倘若成人能把握此机会,并告诉孩子“轮椅就和你的脚一样,帮助他走路”,“图片或手语是他们与人沟通的方式,就如你用语言与人沟通一样”,而不是对孩子说:“他们不能走路,所以需要轮椅”或“他们是哑巴或不会说话,所以要用图片或手语”。

当成人正向引导孩子,不把差异看作缺陷,而是每个人独有的特征,孩子就学会用尊重和平等的角度,去看待每一个人。

我们往往只看到特殊人士和我们之间的差异,而忽略了彼此的相同之处。

其实,特殊人士也和我们一样有情绪、有情感、有思想、有喜欢和不喜欢的东西或爱好、需要朋友和同伴。成功时,他们需要赞赏;失败的时候,他们也和我们一样需要安慰与鼓励。

引导孩子去发现特殊人士与我们的相同之处,让孩子明白特殊人士所面对的障碍,只是一个人某方面的特征,并不代表他的全部。

就如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征与性格,不能单凭外表去看一个人。如此,在不知不觉中,孩子就会接纳各种不同的人。


越是欣赏,越能发现闪光点

去年,有机会与虫虫读书会合作。在活动中,与大家分享自闭儿所面对的困难,以及为何他们的行为举止和我们不一样。同时,也引导大家去发现自闭儿身上的闪光点。

当大家对自闭儿有了更多了解后,就能够体谅他们的“怪异”,同时也会尝试同理他们,并欣赏他们。

在回馈的环节中,孩子们说他们要向自闭儿学习整齐、守时;他们也要教自闭儿表达、学习有弹性地处理事情、还要和他们交朋友……

是的,当大家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闭儿时,就会发现他们也有强项,也有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。他们还发现,有些自闭儿在某方面的能力超越一般人。所以,大家可以互相帮助和学习。

听着孩子们的回馈,我觉得友善、接纳差异的种子,就已种在这些孩子的心里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